刘半农

user
jiaohaixia
From: jonathan@domain.com 2024-11-03

一、刘半农的基本信息

刘半农(1891年5月29日 - 1934年7月14日),名复,字半农,江苏江阴人,是“五四”时代文学革命运动中的一员勇将,近现代史上我国著名的文学家、诗人、语言学家和教育家,也是我国早期摄影艺术理论家。

二、刘半农的著作

(一)文学创作方面

  • 新诗创作:所作新诗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,语言通俗。创作了《扬鞭集》(1926年)、《瓦釜集》(1926年)等诗集。例如《一个小农家的暮》等作品生动地展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场景。他的诗歌创作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。

  • 杂文创作:著有《半农杂文》,通过杂文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,对当时的社会现象、文化等进行评论和剖析。

  • 编辑诗集:编有《初期白话诗稿》,为早期白话诗的整理和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
(二)学术著作方面

  • 语言学:撰写了《中国文法通论》《四声实验录》等。在《四声实验录》中介绍了语言知识、实验方法、四声本质等内容。他还测试了中国十二种方言的四声,对汉字声调进行深入研究,指出四声和声音的强弱没有关系,和音质、长短有些关系等重要结论。

  • 其他著作:如《西汉时代的日晷》等文章也展现了他在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。

(三)翻译著作方面

  • 译著有《法国短篇小说集》、《茶花女》等。他是首批翻译外国散文诗的作家之一,也是第一个把高尔基作品介绍到中国,最早将狄更斯、托尔斯泰、安徒生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译者,并且在翻译时对声韵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,主张直译为主,在忠实翻译原文本意的同时,尽力保存原文的语言方式并译出真实感情,译诗较多地选择五言古体形式保障音乐品质。

三、刘半农的贡献

(一)文学革命方面

  • 文学改良主张:1917年发表《我之文学改良观》等文章,对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深刻见解,主张白话文,反对文言文,认为文学应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,只有推翻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,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。他首先从“形式”的角度,以西方文学为参照,力求实现文学的变革;对文言与白话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,为文学语言变革形成自己的观点;为推进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统一的语言,作出创立新式标点等努力。

  • 小说改革理念:提出要用历史的、系统的、比较的方法研究小说,以促进小说的繁荣和进步,强调小说的社会作用和研究拥有群众的通俗小说的重要性,作了“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”、“中国之下等小说”等演讲。

  • 民间文学贡献:作为1918年北大歌谣运动的发起者和主持者,他倡导新诗创作向歌谣学习,提高了歌谣在文学上的地位,使民间文学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并为之在学术界争取了合法地位,他的民歌采集和研究方法,对民间文学及相关概念的界定、研究中的多学科视角和民间立场,对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  • 古典文学贡献:校点出版了唐韩惺的《香奁集》,清董若雨的《西游补》,张南庄的《何典》等古典文学作品,还写有相关的研究文章如《读 》《 作者董若雨传》等。

(二)语言学研究方面

  • 在国外研习实验语音学,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,兼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,建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,成为中国实验语音学奠基人。他还调查方言二三百种,编成《调查中国方言音标总表》一册,出版《宋元以来俗字谱》一书,在语言科学的多个方面包括语音、文字、词汇、语法等均有研究涉及。

四、刘半农的社会活动

  • 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,展现出他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态度。

  • 1933年4月,与钱玄同等12人联名发出为李大钊烈士举行公葬的募款书,并写墓志和墓碑,体现出他的正义与勇气。

  • 九一八事变后,撰写《反日救国的一条正路》等文章力主抗日,表达出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。


Mayra Sibley

2 Hours

Hi there, I'm Jesse and you?
You

3 minutes

My name is Anne Clarc.
Mayra Sibley

40 seconds

Nice to meet you Anne.
How can i help you?